版权声明: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,作为参考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!转载本站内容,请注明转载网址、作者和出处,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。
作者:吴静吉 来源于:天赋教育研究中心
第二个大梦想:寻求一位良师益友
"我独不愿万户侯,惟愿一识苏徐州。"--秦观
青年人在追求人生价值的历程中,由于外在世界并不清楚,而经验也有限。他很需要一位成人帮助他,提供资料让他选择,在必要时给予鼓励,倾听他的诉苦,分享他的希望。这个人就是平常我们所谓的"导师"。这位导师,他很可能只是青年人的"人师",而不是"经师"。青年人在决定生活目标之后,他就需要一位"经师"。这位经师也就是在本行内可以做为楷模的对象。最佳的情况当然是集"人师"、"经师"于一身。这样的人都可以叫做师父、师兄、师姊,英文字是mentor。
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李文逊做个一项研究,他发现一个人在17岁至33岁这段期间,能否获得这样一位良师益友,对未来影响很大。这样的事实,在文艺界、学术界可说是不胜枚举。
有学者专门研究了美国大型企业一千多位高级主管的成功经历,结果发现这些高级主管年轻时,尤其是开始就业的前五年,有无良师益友对其事业影响很大,有则成功机会大,速度快;无则成功机会小,速度也较慢。
那么,为什么青年人需要良师益友呢?
小时候,我们把父母当成万能的。到了青年阶段,发现知识广泛,世界庞大,需要父母以外的成人做为学习的楷模,或是理想的导师。我们也可称这个人为"心理上的父母"。有了良好的楷模,可以免去许许多多不必要的摸索。楷模是最好的人力资源。中国人所谓"名师出高徒"、"青出于蓝而胜于蓝"便是在说明一个导师的重要性。
这位导师可能是实际生活中接触到的人物,也可能只是传记、书本或是其他方面间接接触到的人物。一九七八年诺贝尔奖得主雅娄(Dr. R. S. Yalow)在她念高中时,想做个贤妻良母,也很想成为一个女科学家。然而,那时候的美国,一个女学生要成为出色的科学家,已经不太可能,更何况又要家庭与事业兼顾。她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,读到了居里夫人的传记,从此她便以居里夫人为楷模。雅娄这种以居里夫人为楷模便是间接透过传记的。
在我国文学史、艺术史上,这样的例子也很多。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对陶渊明的景仰与模仿,就是透过间接的接触,他们不可能面对面的促膝而谈。然而,同时代的另一大诗人秦观却能直接以苏东坡的言行为表率。他的作品中曾有"我独不愿万户侯,惟愿一识苏徐州"的诗句。
前面提到的美国诗人佛洛斯特,他想像中的间接心仪的导师是雪莱。而直接帮助他,鼓励他的是华德兄妹(William Hayes Ward &Susan Hayes Ward)。这两位兄妹在佛洛斯特二十岁生日前,决定发表他的诗作《我的蝴蝶》(My Butterfly),并且写信鼓励他,赞扬他,使佛洛斯特肯定了自己写诗的目标和能力。
天涯何处无良师,一个青年人在寻求人生价值时,可以多方面的接触良师益友,传记未尝不是寻求的资源。学校、工作环境中也是有效的资源。真的做到了"与君一席话,胜读十年书",那真是人生一大乐事。
上一篇: 天赋教育决定孩子一生成长的高度
下一篇: "多元智能理论"之父—霍华德·加德纳
标签:
【相关文章】
版权声明: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,作为参考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!转载本站内容,请注明转载网址、作者和出处,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。